小说《诈尸皇帝》是一本十分好看的书,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朱厚照蒋冕,主要讲述了:后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广州府为广东省上六府之一,下辖十三县,其中有一区两县为附郭,由番禺、南海两县分管。同时也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此…
《诈尸皇帝》免费试读第45章 临战有隙
后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广州府为广东省上六府之一,下辖十三县,其中有一区两县为附郭,由番禺、南海两县分管。
同时也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此番战事主要范围,是在屯门岛一带,属广州府辖内的东莞县治下。
东莞县知县站在角落里,蜷缩着身体,连呼吸都放得轻到不能再轻了。
这群红毛番,怎么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事呢!
再熬上半年,等自己任满调职后,新官上任了再闹事不行吗?
现在可好,一群三品大员在堂上吵得不可开交,自己一个七品小官儿只能唯唯诺诺,听候差遣。
一个不小心,数十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好不容易得来的乌纱帽就掉了。
他还不想没官做,钱袋子空的地方还挺多。
这不单单是东莞县令一人所想,番禺、南海二县的县令心里想的也差不多。
放眼望去,孔雀、云雀、虎豹,还有獬豸,汇聚一堂,一言一语吵得有来有往。
广州府知府还好点,但没好到哪儿去。
虽然也是四品官,但在三司跟前,毫无地位。
“程御史,此次战败,乃按察使之过,你怎么就把我们布政使司也给算上了?”
“兵备、巡海……这都是按察使的事儿。你要嫌事儿不够大,把都指挥使司拉上也行。布政使司管民不管兵,不能算在里头。”
程昌慢悠悠地吹了吹茶汤,掀起眼皮子,不紧不慢地道。
“你以为是我想?既然初战已败,朝廷总要降罪。若此时不来个法不责众,到时候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跑不了!”
他朝一言不发,面色铁青的汪鋐投去一眼。
“汪按察使还没说话呢,你着什么急。”
汪鋐听他点了自己,也不好不吭声。
“等此战结束,我就上疏陛下,所有责任尽数由我承担。程大人放心就是。”
张拯翻了个白眼,“此战结束?汪按察使还想等此战结束?以当今陛下的性子,怕是还没等第二次开战,就从京师南下。”
“阁老们可拦不住陛下。届时若龙体有恙,汪鋐,你就是天下的罪人!”
汪鋐紧咬牙根,放在案桌上的手死死握成拳头。
他在广东为官已经多年,对军防也算是熟知。
本以为此战主动出击,打地那佛郎机一个措手不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谁知还是功亏一篑。
双方差距太大了。
屯门八艘大战船出动了四艘,十二艘乌槽船也调了十艘。
自己还向民间征用了哨船,联合官哨船,总计五十余艘船只,率六百余人出战。
结果却被对方的利炮所制。
协助作战的都指挥使司人员遭到重创,多名百户命丧海底。
广东有名的大宗族,此番也协同作战,同样境况惨烈。
至今还有家人划着渔船,在附近寻找,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本来信心满满的汪鋐,被这一仗打得信心全无。
为了此战能一举平定佛郎机之祸,汪鋐已经准备了许久。
上下打通了关系,与望族交好,又准备了充足的火器:火门枪、碗口铜枪、铁炮、火球、火箭……
可他们的这些火器还没打到佛郎机的大船时,就已经被佛郎机船上的利炮一发袭来,船毁人亡。
就连亲临前线指挥的汪鋐,都是勉强逃脱。
带出去六百多个人,最后回来的就不到二百人。
如今面对同僚的指责,汪鋐说不出话。
此战会败,全因他轻敌之故,面对广东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他羞愧难当,难辞其咎。
汪鋐不愿和同僚们多费口舌,战败之责,他愿意一力承担。
同僚们没有经历过这次战事,不知道具体情况,汪鋐也不愿多和他们说什么。
亲历战事的他只是担心,若是有朝一日,佛郎机派遣更多船只,以利炮待之,轰开皇明国门……
直面先进火器所带来的冲击,远非普通人可以想象的,他心底的惧怕,只有自己知道。
那他汪鋐今日辞官败走,他朝就是灭国之罪人。
官可以不做,但必须得先把佛郎机挡在国门之外。
汪鋐自回到广州府后,一直在思索,如何才是真正的御敌之法。
佛郎机的大船,他们想要仿制出来,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完成的。
木料择选,匠人的适应程度,船只下海后是否可以承担得住远航。
这些都是问题,需要时间,需要实践。
可佛郎机所用的火器,是不是可以设法弄到一批,看看能不能让城内的能工巧匠,仿制出来?
汪鋐很敏锐地把目标放在了火器仿制上。
他不是此道行家,只是单纯想着是否可以一试。
毕竟这是眼下最便捷的取胜之法。
至于别的,等赢了……或者说下次开战后获胜,再来谈。
董祯对汪鋐心里在想的事,倒是知道个大概。
他这次对汪鋐也很是不满。
董祯是广东都司都指挥佥事,前些时候,刚刚升任左参将。
他能升任,和汪鋐的走动,不无关系。
这也是董祯愿意在这次战事中,为汪鋐出力的主要原因。
可现在,他这新到手的左参将还没能捂热,就已经岌岌可危。
董祯觉得,这次自己必定会因为汪鋐督战不力,而受到牵连,但眼下也管不了那么多。
他和汪鋐已经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同时,对于张拯和程昌打算把所有责任,全往汪鋐和自己身上推,意见大得很。
嘴上说得好听,法不责众。
真当刀子落下来的时候,恐怕就只剩下撇清关系了。
这种话,董祯死都不信。
“很热闹?在说些什么,不妨也同老夫讲讲看。”
杨一清带着两箩筐的蔬菜,自门外踏入。
他示意仆童将箩筐放下。
“匆匆赶来,不曾为各位带些什么礼物。正好见这菜新鲜水灵,中午就吃这个,如何?”
杨一清的眼睛微微眯起,环视了一圈,将各人脸上神情收入心中。
“各位应当有认得我的。彼时我在朝中,也算是有些名气。”
杨一清眼风一转,望向程昌。
“程御史,别来无恙?”
程昌初时没能认出来,再仔细一看,竟然是杨应宁。
“杨阁老,您怎么来了?”
杨一清摆摆手,“我亦非大学士,阁老之名担不起。”
顿了顿,又略带疑惑地问:“陛下的旨意——你们还不曾收到?”
堂上几人,面面相觑。
什么旨意?
陛下又想干什么了?
小说《诈尸皇帝》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