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新书《刚穿大秦,让我刺秦王?》上线啦,主角是赵佗荆轲,主要讲述了:他作为行人署长官,接待燕国使团的负责人,在这种事情上是决不能出现差错的。听到蒙裕问话,赵佗早有准备,他拱手道:“敢叫大夫知晓,佗祖上乃齐国人士。出自姜姓,为高氏。”蒙裕愣了下,问道:“是国、高二氏中的…
《刚穿大秦,让我刺秦王?》免费试读第16章
他作为行人署长官,接待燕国使团的负责人,在这种事情上是决不能出现差错的。
听到蒙裕问话,赵佗早有准备,他拱手道:“敢叫大夫知晓,佗祖上乃齐国人士。出自姜姓,为高氏。”
蒙裕愣了下,问道:“是国、高二氏中的高氏吗?”
“唯。”
赵佗解释道:“吾族曾受周天子册封,世代为齐国上卿,辅佐齐侯治理齐国。因田氏作乱,吾族避难离开齐国,在赵、燕之地皆有遗留。”
“佗乃赵国高氏之子,赵亡之后,受父命前往燕国投奔远亲,路上幸遇荆卿。因荆卿看中,这才随使团入秦。”
蒙裕眨了眨眼。
一旁荆轲附和道:“是也。这小子是高氏之子,名为高佗。
他要去燕国投奔的远亲,正是吾之好友高渐离。”
“路上遇见,正好带他出来长长见识。
没想到舞阳不幸物故,两国邦交必有正副二使,这时候再等燕国派人已经是来不及了。
我见这小子颇为机灵,又是大族出身,便让他暂代副使之职。”
“对此,蒙大夫不会怪罪吧?”
荆轲和赵佗配合有序,说的蒙裕一愣一愣的。
赵佗为什么年少机敏且博学有礼?
因为他出身高氏,祖上是世代卿族。
赵佗为什么会逃亡燕国?
因为燕国有另一支高氏,他承父命前去投靠。
荆轲为什么看重赵佗?
因为他有好友高渐离,正是高氏之人。
再加上赵佗聪慧,故此喜爱。
好像,一切都说通了!
诸多情报关联起来,蒙裕在脑海中勾勒出此事的大致脉络。
古有卫灵公心爱弥子瑕。
近有魏安釐王专宠龙阳君。
荆轲若好男色,为赵佗杀秦舞阳,虽不是什么好事,但在这时代也不算稀奇。
毕竟,按秦国的情报,荆轲原本是个周游各国的游侠,做这种事很正常。
蒙裕恍然,眼中凌厉渐渐退去。
他对赵佗笑道:“那可巧了,我蒙氏先君亦是齐人,说不定祖上还和你高氏有些交往。”
气氛渐渐变得快活起来。
赵佗此次入秦,冠以“高佗”之名。
自从秦惠文王令秦军东出,夺下崤函之地,设置函谷关以来。
关中之地,一直是秦人之土,是秦国真正的根基所在,远非从关外夺取的六国故地能够相比。
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这是几十年前荀子入秦时,对秦地和秦人的印象。
如今赵佗进入秦国故土,感受差别不大。
函谷天险,易守难攻,确实能称的上“形势便”。
至于秦人。
使者车队顺路西进,赵佗看到路边田地里的庶民皆在奋力垦田。
赵佗对农业不太熟悉,不知道他们是在做什么,不过这时节,他猜测可能是在种植冬小麦。
察觉到使者车队经过,这些人最多就抬头望了一眼,很快又低下脑袋,继续干自己农活,似乎对使团不感兴趣,也不好奇路过的是谁。
他们衣着简朴,无丝绸艳服之丽,亦无高歌喧哗之音。
赵佗知道,这是秦国治民的特色。
没有靡靡之音,没有奇装异服,农民们就不会把精神耗在这些无聊的娱乐上。
他们的精神不胡乱损耗,就会专心的去耕田,这样一来,农田就能得到极大的开垦。
农田开垦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国力不就增强了吗?
对于秦国的黔首庶民来说,他们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最重要。
只需乖乖种田缴纳税赋,承担徭役就够了。
上了战场,就奋力杀敌,砍人头立军功,为了家人拼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耕和战。
这便是秦国之所以能鲸吞天下,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
使团入关之后,一直到第三日才抵达咸阳郊外。
“这就是咸阳啊!”
赵佗立在轺车上,远远眺望远处宏伟的城市,不由发出感叹。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咸阳已成了当今天下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咸阳城没有城墙!
曾经的城墙早已被囊括在城市中,拆毁废弃,没了用处。
至于新的城墙,因为秦国版图的不停增长,咸阳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横跨渭河南北,并且还在不断的向外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城墙一直无法定下,自然就没了城墙。
行至秦都郊外,车队速度减缓,坐在御者位上的横也放松下来。
“佗,你看那些人。”
赵佗举目望去,见不远处的一条大道上,正有上百人在几名秦吏的导引下,向着咸阳北部行去。
如今快要入冬,天气非常冷了,那些人却衣衫褴褛,手脚冻得发红,走路蹒跚,看上去随时都会摔倒。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个颜色。
赭褐色。
赭衣塞路!
他们是刑徒,因触犯秦律而被罚作劳役的囚犯。
赵佗看到,刑徒队伍中,一个瘦弱青年因腿脚僵硬没有走稳,摔在地上。
赵佗清楚的看到,这青年的脸上刺着黝黑的黥字,且没有鼻子。
刑徒们在秦吏的驱赶下,像是一群被放牧的牲畜,向着咸阳北阪行去。
到了那里,他们还将体验更加残酷的生活。
“是去修宫殿的吧。”
秦王政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会在咸阳北阪上,仿造修建具有该国特色的宫殿。
这就是所谓的“秦并天下,多自骄大,宫备七国”。
如今秦已灭韩、赵。
不出意外的话,渭河北岸的工地上,仿造韩、赵两国形制的宫殿正在拔地而起,以刑徒们的血与肉去修筑。
“太残暴了,这秦国真的太残暴了。”
“怪不得被称作暴秦!”
耳边传来横愤愤的声音,赵佗无奈的笑了笑。
这就叫残暴了?
十多年后,将会有七十万这样的刑徒被赶来修建巍峨的骊山陵墓。
亦有数十万役卒和徒隶们,在北方修筑绵延数千里的秦长城。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想到这里,赵佗又无奈的摇了摇头。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再残暴,再严酷,总比乱世好吧。
想想那些乱世中的屠城、杀俘,动辄几十万人口的被屠灭。
如果秦不能统一,战乱中死掉的人,只会更多。
就在赵佗心中感慨的时候,车队已经越过那支刑徒队伍,抵达了咸阳城。
这时,恰好有一支车队从城中出来。
骑兵开路,仪仗相随,护卫着其中一辆輂(jú)车出行。
那马车装饰华丽,有金银点缀,珠玉装扮,四周的车沿上还系着漂亮的小铃铛,随着风儿发出清脆的声响。
輂车一般是女子乘坐,再加上那华丽的偏向女性的饰品,车中主人的性别不言而喻。
这场面,一看就知道坐在车中的女主人身份不简单。
不是高爵之人,就是王族贵戚。
五大夫蒙裕对着輂车处行了礼,接着便引导使团车辆进城。
就在赵佗所乘坐的使者副车与那輂车交错而过时,那车中的人儿似乎按捺不住好奇。
一只纤细白嫩的手,掀开了车旁的小窗。
“是个萝莉?”
小说《刚穿大秦,让我刺秦王?》试读结束!